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捏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捏積
捏積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亦稱「捏脊」,屬外治法範疇。其名源於臨床多用於調理小兒「積聚」之證,即因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調所致之腹脹、食滯、疳積等症。此法通過手法刺激背部經絡與腧穴,以達疏通氣血、調和臟腑之效,不僅適用於小兒,亦擴展至成人虛勞、脾胃虛弱等證。
理論基礎
捏積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核心,操作部位集中於背部「督脈」及「膀胱經」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則分布五臟六腑之背俞穴,如脾俞、胃俞等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通過捏提皮膚,可激發經氣,調整陰陽,尤以提振脾陽、促進運化為主要作用。
操作手法
- 定位:沿脊柱(自尾骶部「長強穴」至頸部「大椎穴」)及兩旁肌肉。
- 手法:以拇指與食指、中指三指配合,捏起皮膚,邊捏邊提邊向前推移,或配合「捻法」輕轉推進。傳統分「補」、「瀉」兩法:
- 補法:順經(由下至上)推行,力道輕緩,多用於虛證。
- 瀉法:逆經(由上至下)推行,力道稍重,適用於實證。
臨床應用
- 小兒疳積:改善食欲不振、形體消瘦、夜啼等,常配「四縫穴」點刺。
- 成人調理:緩解慢性消化不良、倦怠乏力,或輔助治療虛寒性腰痛。
- 防病保健:定期施術可增強體質,尤適於素體脾胃虛弱者。
機理探討
現代研究認為,捏積通過刺激背部神經節段,調節自律神經功能,促進消化液分泌及腸蠕動。此外,局部微循環改善亦有助於代謝廢物排除。
此術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結合經絡調控與臟腑辨證,為具中醫特色之非藥物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