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捏擠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捏擠法
捏擠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小兒推拿常用技術,亦適用於部分成人病症。其操作要領為:以雙手拇指與食指(或中指)對合,捏持特定部位之皮膚及皮下組織,施加均勻壓力擠壓後驟然放鬆,反覆操作數次至局部皮膚呈現充血性反應,如泛紅、紫紅甚或紫黑斑痕為度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法遵循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通過外力刺激體表經絡腧穴,達到疏通氣血、開泄腠理之效。其作用機理可分三層:
- 經絡調節:直接作用於十二皮部,透過「皮-絡-經-腑-臟」傳導路徑,激發經氣運行,尤擅調理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肌表區域。
- 氣血活化:擠壓動作可促使局部營衛之氣加速流通,化解「血泣」(氣滯血瘀)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謂「宛陳則除之」即此意。
- 臟腑聯動:根據「小兒臟氣清靈」之說,此法對小兒脾胃積滯、肺系喘咳等症,能透過體表-內臟反射產生調節作用。
臨床應用特點
- 部位選擇:多施於背部督脈兩側華佗夾脊穴、腹部神闕周邊皮部,或特定反應點(如「痧象」顯現處)。
- 手法變式:可分「定點捏擠」(固定單穴操作)與「循經捏擠」(沿經絡走向移動),後者常見於治療小兒疳積時配合捏脊法使用。
- 療效判斷:傳統以「痧出為度」,視皮下瘀血程度辨病邪深淺,色紫暗者多提示寒凝血瘀,鮮紅則多屬熱鬱。
歷史淵源
此法早見於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,稱「拈卻法」,清代《幼科鐵鏡》進一步記載其於驚風證之應用。現代中醫結合筋膜學說,認為其機械壓力可改變結締組織張力,從而影響內臟功能,拓展了傳統理論的解釋維度。
註:本手法屬瀉法範疇,操作時需依據患者體質及證候特性調整力度與頻次,專業醫師常配合其他手法如揉法、推法形成複合技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