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捏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捏脊(又稱捏癪)是中醫傳統推拿手法之一,屬外治法範疇,其操作沿襲古法,以脊柱兩側的經絡與背俞穴為施術核心。
操作手法
施術者以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、中指指腹相對,自尾骶部(長強穴附近)開始,沿督脈兩側(約旁開0.5寸至1.5寸處)逐步提捏皮膚,並配合推捻動作向前推進,直至枕項部(大椎穴或風府穴)。每遍操作需連貫均勻,重複3至5遍。若需強化療效,可於特定背俞穴處(如脾胃虛弱取脾俞、胃俞)加重提捏力度,或向上提拉一次,以刺激穴位氣血。
理論基礎
捏脊的療效機制根植於中醫經絡學說:
- 督脈與膀胱經調節:脊柱為督脈所行,兩側分佈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,涵蓋五臟六腑之背俞穴。通過提捏此區域,可間接調節臟腑氣機,達到「內病外治」之效。
- 氣血陰陽平衡:手法刺激能疏通經絡滯氣,促進營衛氣血運行,尤其適用於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可調和陰陽偏勝。
- 消積導滯:反覆提捏可激發脾胃運化功能,改善中焦氣機升降,故對食積、疳證等中土失和之症尤具針對性。
臨床應用
- 消化系統:主治小兒疳積、厭食、腹瀉,或成人脾胃虛弱所致脘腹脹滿。
- 情志與睡眠:透過調理心俞、肝俞,輔助改善失眠、煩躁等症,契合「從背治內」原則。
- 外感與免疫:捏脊能激發衛陽之氣,傳統亦用於預防外感,增強體質。
古籍考據
晉代《肘後備急方》已有記載:「拈取其脊骨皮,深取痛引之,從龜尾至頂乃止」,說明此法早用於腹痛急症。後世醫家擴展其適應症,並結合「捏三提一」等進階手法(每捏三次後向上提拉一次),以強化對特定證候的干預。
此手法兼具「診療一體」特性,施術時可觀察皮膚反應(如顏色變化、顆粒感),輔助辨別臟腑虛實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