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捏腕骨入髎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捏腕骨入髎法
捏腕骨入髎法為中醫傷科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腕關節脫臼之整復。腕骨由八塊小骨組成,其中月骨因其解剖位置特殊,易發生脫位,尤以向掌側(前方)脫位最為常見。此手法記載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一,屬傳統骨傷治療之重要技術。
操作要領
- 體位調整: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,醫者先辨明脫位方向。若為前脫(手心向上),後脫(手心向下),需相應調整患者手掌朝向。
- 牽引與復位:
- 醫者一手握持患者手指(如中指與無名指),沿肢體縱軸向遠端持續牽引,以鬆解關節周圍筋肉之攣急。
- 另一手拇指按壓於尺橈骨下端或脫出之腕骨(如月骨)突出處,利用巧勁向下推擠,同時配合牽引之力,使脫位之骨端滑入髖臼。
- 手法協調:牽引與按壓需同步進行,力度須穩而柔緩,以「寸勁」促成關節回納,避免暴力導致二次損傷。
中醫理論依據
此手法契合「筋喜柔惡剛」之理,強調「順勢而為」。腕關節脫位多因外力致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通過牽引可舒緩經筋拘急,按壓則導引錯位之骨歸於原位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云:「手法者,正骨之首務」,強調手法需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」,方能達「骨正筋柔」之效。
適應症與禁忌
- 主要適用於單純性腕骨脫臼(如月骨前脫),若合併骨折或嚴重韌帶撕裂,則需另行評估。
- 手法施行前需詳辨X光或觸診結果,確認脫位類型及周圍組織狀態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思想,兼具解剖學基礎與傳統經驗,為傷科臨床重要復位技術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