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捏中指中節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捏中指中節法
捏中指中節法為中醫自我按摩療法之一,屬導引按蹻範疇,其操作簡易,然蘊含經絡理論與氣血調動之理。此法源自《壽世保元·傷寒》,主用於外感傷寒無汗之症,透過特定肢體動作與穴位刺激,促進陽氣宣發,驅邪外出。
操作方法
- 握拳捏穴:雙手握拳,以拇指指腹緊捏中指中節(即中指第二指節橫紋處),力度需均勻持久,不可鬆懈。
- 合掌固位:十指屈曲,雙掌相合,將握拳之手夾置於兩大腿內側近膝處,用力緊挾,同時保持端坐姿勢,使下肢氣血凝聚。
- 靜待汗出:維持此姿勢至體感微熱,待氣機通暢,腠理開泄,自然汗出為度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指中節於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上,鄰近「中衝穴」(井穴),而心包經與三焦經相表裡,主司氣血運行與衛外功能。緊捏此處可激發心包經氣血,調動三焦之氣,助陽氣達表以驅寒邪。另,雙腿內側為足三陰經所過,夾緊大腿能固攝下焦陰氣,使陽氣上趨,形成「陰抱陽升」之勢,促發汗解表。
臨床應用
此法古稱「握固汗法」,屬發汗手法之一,適用於風寒表實證見惡寒、無汗、頭身疼痛者。其效類似針刺「合谷」「復溜」等發汗要穴,然以按捏代針,更宜居家自療。然需辨證明確,若屬陰虛內熱或表虛自汗者,則非所宜。
延伸原理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邪在表者,汗而發之。」捏中指中節法結合經絡刺激與體位導引,暗合「開鬼門」之治則,透過調動手三陰、足三陰經氣,協調營衛,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後世亦將此類手法歸於「導引按蹻」之術,體現中醫「形神共調」「內外相引」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