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聶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聶聶之中醫釋義與脈象探微
「聶聶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,用以形容肺脈平和之象:「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。」此處「聶聶」與「厭厭」並用,描繪脈搏輕浮柔緩之態,猶如榆莢飄落時輕盈舒徐之狀,屬健康肺脈應有之節律。
脈學淵源與生理特徵
中醫脈學中,「聶聶」為浮取時脈動輕柔、力度均勻之象,反映肺氣宣發肅降之常。肺主氣司呼吸,其脈當「浮而短」,然浮中須帶和緩之機,過浮則為外感,過沉則屬氣虛。「聶聶」之脈恰居其中,如《脈經》所言「浮而軟弱」,卻不失根柢,正合「秋脈微毛」之平脈標準。此脈象須與「浮而散亂」或「浮而無根」之病脈相區別。
病理對照與鑑別
若肺脈失卻「聶聶」之性,則示病變。如《內經》提及「病肺脈來,不上不下,如循雞羽」,即脈象滯澀,失去輕靈;或「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」,則為肺氣將絕之散亂無根。反觀「聶聶」之平脈,其浮中帶斂,雖輕不散,雖浮有神,恰似金性收斂與宣發之平衡。
臟象理論之延伸
從五行論,肺屬金,應秋季。「聶聶」脈象暗合金氣「從革」之性——輕浮中寓肅降,如榆莢隨風而落,終歸於土。此亦呼應《難經·十五難》「肺脈浮澀而短」之說,其「澀」非病態,乃指脈流利中略帶收斂,猶如「聶聶」之輕柔有度。
歷代醫家注釋彙考
王冰注《素問》曰:「厭厭聶聶,如風吹榆莢,翩翩相觸而輕響也。」喻脈來若有若無之柔態;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聶聶,眾苗秀齊貌」,強調其節律勻整;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則以「浮薄而靜」概括,點明其輕而不躁的特質。諸說皆從不同維度詮釋「聶聶」作為平脈的動態平衡。
臨床脈診意涵
於四時脈法中,秋見「聶聶」為順,若他季獨現,則需辨臟氣之盛衰。如春脈過浮而似「聶聶」,恐肝氣升發不足;冬脈反見輕浮,或為腎不納氣。此脈象之精微,正在於其「常」與「變」的動態辨證,體現中醫「以常衡變」的診斷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