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嚙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嚙唇

嚙唇為中醫症名,指患者不自覺地咬噬自身唇部之病證,首見於《靈樞·口問篇》。此症與「嚙舌」機理相類,多屬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探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脾積熱
    《靈樞》提及,嚙唇等自傷行為與「正氣虛而邪氣客」相關。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若心脾鬱熱,循經上擾,可致唇舌躁動,引發嚙咬。
  2. 肝風內動
    肝主筋,風陽上亢或陰虛動風,筋脈失濡,可見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動,伴見嚙唇。
  3. 氣血兩虛
    氣血虧虛,唇舌失養,不榮則躁,亦可能出現此症,多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實證:唇部紅腫疼痛,嚙咬頻繁,伴口臭、煩躁、便秘,舌紅苔黃,脈數。多屬心脾熱盛或肝火上炎。
  • 虛證:唇色淡白,嚙咬無痛,面色萎黃,體倦乏力,舌淡脈細。常見於氣血不足或脾虛風動。

相關典籍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將此類症狀歸於「九竅不利」範疇,強調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的病理聯繫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「筋脈拘急」與肝腎陰虧相關,可從滋水涵木論治。

治療方向(略舉)

  • 清心瀉脾:選用瀉黃散、導赤散加減。
  • 平肝熄風: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化裁。
  • 益氣養血:歸脾湯或八珍湯調理。

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重視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,故需透過四診合參,探究內在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