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嚙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嚙頰

嚙頰為中醫症名,指患者不自覺咬傷自身臉頰內側之症狀,首見於《靈樞·口問》。此症與「嚙舌」同屬「自嚙症」範疇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或經脈氣血逆亂所致。

中醫病機探析

  1. 心脾積熱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舌為心之苗」、「脾開竅於口」,若心火亢盛或脾胃伏熱,循經上擾口腔,可致頰內肌肉躁動,引發自嚙。臨床多伴見口瘡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  2. 肝風內動
    肝主筋,風陽上僭則筋脈失濡,致頰部肌肉抽搐失控。常見於癲癇、驚風等病症,兼見眩暈、肢顫、脈弦數等肝風見證。
  3. 氣血兩虛
    過勞或久病耗傷氣血,肌肉失養而筋急不柔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血氣虛則風邪入於頰」,症見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。
  4. 經絡厥逆
    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均循行於頰,若經氣厥逆,可致局部經筋拘攣。《靈樞》稱此為「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」,突發性自嚙多與此相關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「自嚙舌頰者,有虛實之異。實者瀉其陽明,虛者補其少陰。」提示治療需辨明火熱上炎或陰虛風動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歸納此症於「痙病」門下,強調「風火相煽」之病機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:發作急驟,嚙傷處紅腫灼痛,多屬心肝火熾或胃熱上衝。
  • 虛證:反覆發作,創面淡白難癒,多責之氣血虧虛或腎陰不足。

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實與全身氣血陰陽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