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顳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顳顬(Niè Rú)詳解

解剖位置與基本概念

顳顬,又稱鬢骨,位於頭部側面,具體位置在耳前上方、眉後方區域。此部位在中醫解剖學中具有重要地位,為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熱病》記載:「熱病頭痛顳顬目(疒挈脈)痛,善衄,厥熱病也」,顯示古人早已認識到此區域與特定病症的關聯性。

經穴系統中的顳顬

1. 作為經外奇穴

顳顬作為經外穴名,首見於《脈經》。其定位方法為:在眉毛外端(絲竹空穴)與眼外眥角(瞳子髎穴)連線的中點處。此穴主治範圍包括:

  • 時邪溫病(季節性外感熱病)
  • 頭痛眩暈
  • 各種眼部疾患
  • 面神經麻痹(口眼喎斜)

針刺此穴時多採用沿皮刺法,進針深度約0.3-0.5寸,臨床操作需注意避開淺表血管。

2. 作為經穴別名

據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顳顬亦為「腦空穴」之別名。腦空穴屬足少陽膽經,定位於頭部,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,頭正中線旁開2.25寸,平腦戶穴。此穴具有疏風清熱、醒腦寧神之效,主治頭痛、眩暈、頸項強痛、癲癇等病症。

中醫理論中的相關論述

在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體系中,顳顬區域與少陽經關係密切:

  • 經絡循行:手少陽三焦經「上項,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」,足少陽膽經「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均經過顳顬區域
  • 病理表現:少陽病可見「偏頭痛」、「目銳眥痛」等症狀,其痛位多涉及顳顬部位
  • 診斷意義:顳顬部位的血絡變化(如青筋暴露)可作為診察少陽經氣異常的體徵

臨床應用與治療

1. 針灸治療

除上述經外奇穴的應用外,顳顬區域附近的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太陽穴:在顳顬前下方,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
  • 率谷穴:在耳尖直上,入髮際1.5寸
  • 懸顱穴:在頭部鬢髮上,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

這些穴位常配伍應用於治療偏頭痛、面癱、三叉神經痛等病症。

2. 推拿療法

顳顬區域是中醫頭部推拿的重要部位:

  • 用拇指指腹按揉此區可緩解緊張性頭痛
  • 以梳法從前向後梳理此處經絡,有助於疏通少陽經氣
  • 配合特定手法可改善眩暈、耳鳴等症狀

3. 刺絡放血

在熱病、實證頭痛等情況下,醫師可能選擇在顳顬部位的靜脈怒張處施行刺絡放血療法,以達到瀉熱、止痛的效果。此法在《內經》中已有記載,現代臨床仍用於高血壓性頭痛、結膜炎等病症的治療。

與現代醫學的對應關係

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,顳顬區域大致對應於:

  • 顳骨鱗部
  • 顳肌附着處
  • 淺層有顳淺動靜脈及耳顳神經分佈
  • 深層為大腦顳葉投影區

這種解剖特點解釋了為何此區域病變可能引起頭痛、面神經症狀及部分腦部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