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擰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擰法

擰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傳統外治技術,以刺激經絡、調和氣血為主要作用。其操作方式為:施術者屈曲食指與中指,張開如鉗形,蘸取清水或介質後,挾持患者特定部位的肌膚,進行一挾一放的連續動作,直至局部皮膚呈現紅紫色斑痕(稱為「痧痕」)為止。此手法刺激量較強,能有效疏通局部氣血瘀滯,達到散瘀止痛、祛風散寒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擰法的作用機制與中醫「皮部理論」密切相關。十二皮部為經絡系統的外延,與臟腑氣血相通。透過對皮膚的強烈刺激,可激發衛氣運行,促進經氣流通,進而調整對應經絡與臟腑功能。臨床上,擰法常用於「實證」或「瘀滯證」,如外感風寒、暑濕痧脹、局部氣血瘀阻等病症。

適應症

  1. 外感表證:風寒束表所致頭痛、鼻塞,可於頸部或背部膀胱經施以擰法,助發散表邪。
  2. 痧症:暑濕或穢濁之邪內蘊,見胸悶、嘔惡,常於肘窩、腘窩等部位擰出痧痕以泄邪。
  3. 肌肉痙攣或勞損:局部氣血不暢引發的肩頸僵硬、腰背酸痛,可配合拔罐或推拿增強療效。

手法特點
擰法歸類為「瀉法」,其刺激強度介於「扯法」與「刮痧」之間,具有以下特性:

  • 透達力強:通過反覆提捏,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,促進代謝廢物排出。
  • 定向作用:多沿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操作,以增強通經活絡之效。

歷史淵源
擰法屬民間「揪痧」技法的系統化發展,早見於明清時期醫籍記載,與「放痧療法」並列為急症外治手段。現代推拿學將其納入規範手法,強調操作時需控制力度與頻率,避免過度損傷皮肉。

(註:本文僅述專業理論,具體應用須由中醫師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