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凝脂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凝脂翳

病名
凝脂翳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黑睛(角膜)生翳,其色鵝黃,狀如凝脂,故名。此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之化膿性角膜炎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為風熱毒邪侵襲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所致,病情急重,若失治可致黑睛潰破,變生蟹睛等惡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傷染邪:黑睛表面受損,風熱毒邪乘虛而入,蘊結成翳。
  2. 肝膽火熾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致肝膽實火內生,上灼目絡。
  3. 風火相搏:外感風邪與內火相合,毒勢熾盛,腐蝕黑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黑睛生翳,初起如星點,迅速擴大,表面潰陷,色呈鵝黃或灰白,狀若凝脂,周圍白睛混赤。
  • 兼症:眼痛劇烈,畏光流淚,視物模糊,甚則頭痛發熱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:翳障初起,赤痛畏光,涕淚交作,脈浮數。
  2. 肝膽火熾:凝脂深潰,黃液上衝(前房積膿),煩躁易怒,溲赤便結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核心治則:清肝瀉火,解毒退翳。
  • 主方
    •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膽實火;柴胡疏肝;生地、當歸涼血養陰;木通、車前子導火下行。若熱毒極盛,加蒲公英、金銀花、野菊花以增強解毒之力。
    • 羚羊角飲子(《審視瑤函》):適用於火毒熾盛伴黃液上衝,以羚羊角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清熱涼血,黃連、石膏瀉火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傳統外用:黃連煎汁或銀花露洗眼,後以珠黃散(珍珠、牛黃)點眼,清熱解毒生肌。
  • 針刺療法:取睛明、太陽、合谷等穴,瀉法以疏風泄熱。

古籍選錄
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:「凝脂翳,黑睛生翳,其色鵝黃,狀如凝脂,急宜瀉火解毒,遲則潰穿。」
  • 《目經大成》強調:「此證非大苦寒,不能挫其鋒。」

凝脂翳屬眼科急症,其辨證重在分清风熱與火毒之輕重,治療需及時峻瀉其火,兼顧陰液,以防翳障蝕深而貽患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