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鼻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牛鼻漏

牛鼻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漏(肛瘻)之一種特殊形態,因漏管外口形似牛之鼻孔而得名。此證首載於《外科十三方》下編,其描述:「此漏與曲尺痔相似,形狀如牛之鼻孔」,意指其病灶外觀特徵與曲尺痔類近,然漏口呈現圓形或橢圓形凹陷,狀若牛鼻,故得此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牛鼻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其成因可追溯以下幾端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下注肛門,腐肉成膿,久則形成漏管。
  2. 肛癰潰後:肛門癰腫(如肛周膿腫)破潰後,餘毒未清,膿液排出不暢,瘡口難斂,遂成漏道。
  3. 正虛邪戀: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正氣,瘡口癒合無力,邪毒纏綿,漏管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牛鼻漏之特徵在於漏管外口形如牛鼻,多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局部症狀:肛周見單一或多發漏口,凹陷如竇,時有膿血或黏液滲出,周圍皮膚或見潮紅、濕疹。
  • 全身症狀:濕熱重者可兼見口苦、小便黃赤;氣血虛者則見乏力、面色不華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牛鼻漏,首重辨明虛實,分型施治:

  1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主證:漏口膿液稠黃,肛周灼熱腫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 萆薢滲濕湯 加減,或 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
  2. 氣血瘀滯證

    • 主證:漏管硬結不消,按之疼痛,膿液排出不暢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通絡。
    • 方藥仙方活命飲 加減,或 血府逐瘀湯 配合外敷 金黃散
  3. 正虛邪戀證

    • 主證:漏口經久不癒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托裡生肌,補益氣血。
    • 方藥托裡消毒散十全大補湯 加減。

外治法

除內服湯藥外,中醫亦重視外治:

  • 熏洗法:以 苦參湯五倍子湯 煎水熏洗,清熱燥濕,促進瘡口收斂。
  • 掛線療法:對複雜漏管,可採用傳統掛線術,緩慢切割漏管,避免傷及肛門功能。
  • 藥捻引流:以含 白降丹紅升丹 之藥捻插入漏管,化腐生新。

與曲尺痔之鑑別

牛鼻漏與曲尺痔雖外觀相似,然曲尺痔多屬痔瘡範疇,乃肛門靜脈叢曲張形成;而牛鼻漏則為肛漏,屬瘻管病變,二者病因、病位有別,治法亦異。

牛鼻漏之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內外兼施,尤重祛腐生肌、調理氣血,方能標本同治,促其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