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牛癲(牛癇)
牛癲,又稱牛癇,屬中醫癇證之一,其特徵為發作時患者吼聲如牛鳴,故名。此症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,載有「牛癲若牛鳴」之描述,後世醫家如《辨證錄·癲癇門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此症乃因「痰氣太盛,一時跌僕」所致,發作時除聲如牛馬,更伴隨神昏仆倒、四肢抽搐等癇證典型症狀,其病機核心為「虛寒之症,痰入心包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牛癲之發作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- 痰濁蒙竅:過食肥甘厚味,或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上擾心神,阻塞清竅,發為癲癇。
-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或腎陰不足致肝陽上亢,引動內風,風痰相搏,竄走經絡。
- 心腎虛寒:《辨證錄》指出此症本質屬虛寒,因陽氣衰微,痰飲乘虛上犯心包,神明失守。
臨床表現
- 發作期:突然昏倒,喉中發出牛鳴般吼聲,四肢強直或抽搐,目睛上視,口吐涎沫。
- 間歇期:平日或見胸悶痰多、精神倦怠,舌苔白膩,脈弦滑等痰濕內蘊之象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歷代醫家對牛癲的辨證多從「痰」「風」「虛」三方面著手:
- 痰火擾神證:治宜清熱化痰、開竅息風,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,或配合礞石滾痰丸滌痰瀉火。
- 風痰閉阻證:宜息風化痰、定癇止痙,常用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配伍天麻、鉤藤等。
- 心腎陽虛證:若屬虛寒痰凝,需溫補心腎、化痰開竅,可選五生飲(生南星、生半夏、生白附子等)佐以人參、附子。
古籍文獻佐證
- 《聖濟總錄》將牛癲歸類於「五癇」之一,與臟腑病機相應。
- 《辨證錄》強調「痰入心包」之病位,提出溫補與化痰並行的治療思路。
牛癲作為癇證的特殊表現,中醫治療首重辨明痰、風、虛之偏盛,結合體質調理,以標本兼顧為原則。歷代方藥與理論,均體現中醫對癲癇病症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