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牛疔

牛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,屬疔瘡之一類。其特徵為患處皮色如常,然局部腫脹,頂端呈黑色,形狀圓而小,瘡口內無膿液;若以手掐之,其皰堅韌難破,以針挑之則有黃水滲出,周邊皮膚色赤,狀似茱萸之房。患者多伴隨寒熱往來之全身症狀。因其皰面堅硬如牛皮,故得「牛疔」之名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亦載此症,列為「十三疔」之一,稱「牛拘疔」,描述其「肉皰起而掐之不破」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相合。

病因病機
牛疔之成,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濕熱,毒邪聚於肌腠,阻滯氣血,化火成毒。其毒滯留皮肉之間,不得宣散,故見腫硬不潰;熱毒燔灼,則周邊色赤;若毒邪與正氣相爭,則發為寒熱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局部表現:患處腫脹而皮色不變,頂黑而圓小,觸之堅硬,掐之不破,針挑出黃水。
  2. 全身症狀:可伴隨發熱、惡寒,或口乾、煩躁等熱象。
  3. 鑒別診斷:需與其他疔瘡相區別,如「蛇頭疔」多發於指端,「紅絲疔」則見紅線走竄。牛疔之特異性在於其皰硬難破,狀如牛皮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。若熱毒熾盛,可佐以紫花地丁、連翹等;若兼濕邪,可加赤茯苓、澤瀉以利濕化濁。
  2. 外治:初起可敷貼清熱拔毒之藥,如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。若已成膿而未潰,可用針刺破瘡頭,排出黃水,再以藥線引流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疔瘡「皆由火毒而生」,強調清解熱毒為要;《瘍醫大全》則載「疔毒堅硬者,當散其結」,可參考活血散結之品,如乳香、沒藥等。牛疔之治,亦不離此原則,惟需注重其「硬而不潰」之特性,用藥當兼顧軟堅透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