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長頰

長頰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高武所著之《針灸聚英》。該穴位於面部,屬手陽明大腸經,為禾髎穴之別稱(見「禾髎」條)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
長頰(禾髎)位於鼻孔外緣直下,與人中溝平齊之處,具體位置在水溝穴旁開約0.5寸。解剖層次上,該處分布有上唇方肌、面動脈及眶下神經分支,針刺時需注意局部肌肉與血管走向。

經絡歸屬與功能

長頰隸屬手陽明大腸經,此經脈起於食指末端,上行至面部,與足陽明胃經相接。依《黃帝內經》理論,大腸經主「津液所生病」,故長頰穴可調節面部氣血,主治與口鼻相關之疾,如鼻塞、鼻衄(鼻出血)、口喎(口眼歪斜)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鼻疾:長頰穴鄰近鼻竅,配合迎香、合谷等穴,可宣通鼻竅,改善鼻塞、過敏性鼻炎。
  2. 面口病症:因穴位所在處屬陽明經多氣多血之部,針刺長頰能疏調局部經氣,緩解面癱、牙關緊閉等症。
  3. 急救用途:古籍記載,該穴與水溝(人中)相近,於昏厥急救時可協同刺激,以醒神開竅。

針刺與灸法

針刺長頰宜斜刺或平刺,深度約0.3~0.5寸,局部有脹麻感為得氣;灸法則較少應用,因面部皮膚薄,多採溫和灸或隔物灸。

文獻考據

除《針灸聚英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禾髎穴「在直鼻孔下,俠水溝旁五分」,後世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主治範疇,列為面部要穴之一。

長頰(禾髎)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其定位與功能緊密聯繫陽明經氣血特性,為針灸治療頭面疾患之常用輔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