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皮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牛皮癬(中醫病名)

病名源流

牛皮癬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九,為中醫皮膚科常見頑疾。此病以其皮損特徵命名,因患處皮膚增厚變硬,狀若牛頸之皮,故得此稱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稱之為「牛皮風癬」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記載為「頑癬」,皆屬同類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本病形成主要與三方面因素相關:

  1. 外邪蘊結:風濕熱毒三邪交織,鬱阻肌膚腠理。《外科大成》指出:「風濕熱蟲,四者為患」,邪氣久羈則化燥傷陰。
  2. 血虛風燥:營血虧虛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血虛風燥,肌膚失榮」,此型多見於病程遷延者。
  3. 情志失調:七情內傷,肝鬱化火,上炎皮表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憂思鬱結,氣滯血瘀」可誘發本病。

臨床特徵

本病發展可分三期:

初期:患處先覺陣發性瘙癢,無明顯皮損,或現粟粒大小扁平丘疹,色呈淡褐或正常膚色,散在分布。

進展期:丘疹逐漸融合成片,表面覆有少量鱗屑,皮膚紋理加深,形成苔蘚樣變。《外科啟玄》描述為「皮膚如癩,厚而且堅」。

慢性期:皮損明顯肥厚,呈皮革樣硬度,邊界清晰,周圍可見散在孤立丘疹。瘙癢劇烈,入夜尤甚,搔抓後常見血痂及色素沉著。

好發部位

本病好發於陽明經與太陽經循行區域:

  • 頸項部(尤以項後為多)
  • 四肢屈側(肘窩、腘窩)
  • 顏面部(上眼瞼)
  • 陰部(會陰、大腿內側)

辨證分型

  1. 風濕熱蘊證:皮損潮紅,糜爛滲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血虛風燥證:皮損乾燥肥厚,鱗屑細薄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3. 肝鬱化火證:皮損色紅,伴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舌邊尖紅,脈弦數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• 風濕熱蘊:選用消風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苦參、蒼朮等)
  • 血虛風燥:當歸飲子為主方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等)
  • 肝鬱化火:丹梔逍遙散化裁(柴胡、梔子、丹皮、赤芍等)

外治法

  1. 油膏類:瘋油膏(含輕粉、東丹等)、黑豆餾油軟膏
  2. 薰藥療法:採用艾葉、苦參、蛇床子等藥物煙薰
  3. 針灸療法:取曲池、血海、三陰交等穴,配合局部圍刺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牛皮癬如牛項之皮,頑硬且堅,抓之如朽木。」《外科大成》強調治療需「辨其新久,審其虛實」,新發者宜清泄,久病者當滋養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記載:「此證多生於頸項,頑硬而癢,久則蔓延。」均對本病有精闢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