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肉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牛肉積

牛肉積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食積」範疇,指因過量食用牛肉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肉食停滯於胃腸所形成的積滯證候。牛肉性味甘溫,雖具補益氣血、強健筋骨之效,然其質地黏膩,不易消化。若脾胃虛弱或暴食過量,易使牛肉膠結於中焦,阻礙氣機,釀生積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牛肉,超出脾胃負荷,則其「腐熟」與「傳導」功能受阻,致使牛肉滯留胃腸,化生濕熱或痰濁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。此類積滯多見於平素脾胃虛弱,或久病氣虛者,亦常見於節慶暴食後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噁心嘔吐、大便溏瀉或秘結,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。若積滯日久,可能化熱生痰,伴隨口苦、煩躁等症;若兼寒象,則見腹痛喜溫、舌淡苔白等。
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法以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古籍《醫鈔類編》記載:「牛肉積,搗馬鞭草汁或生薑汁飲之。」馬鞭草性涼,能清熱解毒、消積化滯;生薑性溫,可溫中止嘔、散結開胃,二者皆能針對牛肉黏滯之性而化解積滯。

臨床亦可選用以下方藥:

  1. 保和丸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配伍,專治食積停滯,能消食和胃。
  2. 枳實導滯丸:適用於積滯化熱,見腹脹便秘者,以大黃、枳實攻下導滯。
  3. 香砂六君子湯:若脾胃本虛,積滯兼氣弱,可佐以黨參、白朮健脾益氣。

相關概念辨析
牛肉積屬「肉積」之一類,與其他肉食積滯(如羊肉積、魚肉積)機理相似,然因牛肉性偏溫滯,故化解時需兼顧其黏膩特性。此外,古籍亦提及「酒積」「穀積」等,均屬飲食不節所致,然治法各有側重。

補充說明
中醫強調「藥食同源」,針對牛肉積,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飲食調理,如以山楂、陳皮煎湯代茶,或適量食用白蘿蔔以助行氣消食。然須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