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牛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牛癇
牛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「六畜癇」分類,首見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·五癇》。其名源於發作時症狀與牛鳴或牛動作相似,故又稱「牛癲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牛癇多與風、痰、驚、瘀等因素相關,病位主要涉及肝、心、脾三臟。肝風內動,痰濁上蒙清竅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氣血逆亂,神機失用,發為癇證。其發作特徵與「六畜癇」中其他類型(如馬癇、羊癇)相似,但症狀表現有別。
臨床表現
牛癇發作時,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特徵:
- 聲息異常:喉中發出類似牛鳴之聲,或伴有吼叫。
- 肢體動作:頭頸強直,四肢抽搐,動作僵直如牛抵物。
- 神志障礙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目睛上視,片刻即蘇,醒後如常。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理論,牛癇可進一步辨證為:
- 痰火擾神:發作時面赤氣粗,痰鳴漉漉,舌紅苔黃膩。
- 肝風內動:抽搐劇烈,眩暈頭痛,脈弦數。
- 瘀阻腦絡:發作後頭痛固定,舌質紫暗。
治療原則
以「豁痰熄風、開竅定癇」為主,輔以調理臟腑。傳統方劑如《醫學心悟》定癇丸,或選用天麻、鉤藤、半夏、膽南星等藥物。若兼氣血虛弱,可配伍人參、當歸以扶正。
牛癇作為古代癇證分類之一,其理論體系反映了中醫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,現代臨床雖少直接沿用「六畜癇」之名,但對癲癇的辨證論治仍繼承了相關病機與治法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