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扭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扭法
扭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傳統外治技術,主要透過手指對局部肌膚進行挾持與反覆扭轉,使受術部位呈現紫紅色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驅散風邪之效。此法常見於肩頸部及腰背部操作,尤其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痠痛、拘緊等症,其作用機理與「揪法」相近,然扭法更強調扭轉力道之控制與局部氣血之調動。
操作要領
- 手法運用:以拇指與食指、中指配合,捏起特定部位皮膚及皮下組織,先輕後重,進行連續性扭轉動作,使局部產生充血反應。
- 力度控制:需根據患者體質與耐受度調整,以皮膚微現紫紅為度,避免過度用力導致皮損。
- 部位選擇:多施於肌肉豐厚處或經絡循行要點,如肩井穴、大椎穴周圍,或膀胱經腰背段,以增強散寒祛濕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扭法之作用,依中醫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透過外力刺激體表,達到以下效果:
- 宣散表邪:透過局部充血,促進衛氣運行,驅散風寒濕邪,改善外感表證或痺痛。
- 活血化瘀:扭轉動作能疏通局部氣血滯澀,化解輕微瘀血,緩解肌肉僵硬。
- 經絡調節:針對特定穴位或經筋施術,可間接調節對應臟腑功能,如肩頸部扭法有助緩解肺系不適。
與揪法之異同
扭法與揪法同屬「提捏類手法」,皆透過皮膚刺激引發充血反應,但差異在於:
- 扭法:強調「旋轉扭動」,力道較連貫,適用範圍較廣,除祛邪外亦兼顧氣血活化。
- 揪法:以「垂直提拉」為主,刺激較集中,多用於急救(如揪痧)或淺表風寒症。
此手法臨床常配合其他推拿技術(如㨰法、按法)使用,以增強療效,然需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