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鈕扣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鈕扣風

鈕扣風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屬頭頸項部搔癢瘡瘍之證。其病因多由汗出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與體內濕氣相搏,風濕鬱滯肌膚,蘊結化熱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之發,主要與風、濕、熱三邪相關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襲陽位,故病發頭頸;濕性黏滯,與風相合,則纏綿難癒;熱邪燔灼,熏蒸肌膚,遂致瘡面濕爛。患者或因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;或由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兼感外邪,風濕熱三邪搏結肌膚,發為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皮膚見粟米樣丘疹,色紅或淡紅,搔癢劇烈,搔抓後破潰滲出脂水;若遷延不癒,則瘡面濕爛,黃水浸淫,甚則融合成片,蔓延至項背。患處皮膚潮紅,或有鱗屑,反覆發作則局部皮膚增厚粗糙,呈苔蘚樣變。

辨證論治

內治法

治宜疏風清熱、利濕止癢為主,常用方劑為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),組成包含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蟬蛻、苦參、蒼朮、石膏、知母、當歸、生地黃、胡麻仁、甘草等。若濕熱偏盛,可加黃柏、龍膽草以清熱燥濕;若血虛風燥,皮膚乾燥脫屑,可加當歸、赤芍以養血潤燥。

外治法

外治以清熱燥濕、收斂止癢為則,可選用冰硫散(硫黃、冰片等分研末)外搽,或以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等煎湯外洗。若滲液較多,可先用淡鹽水或黃連水濕敷,待滲出減少後再予藥膏調敷。

現代對應疾病

鈕扣風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脂溢性濕疹,好發於皮脂分泌旺盛之處,如頭皮、面部、頸項等部位,其發病與內分泌失調、真菌感染等因素相關,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注重調理內在濕熱與風邪。

預防與調護

(此處依要求省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