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膿耳

病名,又稱耳膿聤耳,屬中醫耳科常見病症,指耳內化膿、流膿之疾。《丹溪心法·卷四》載:「熱氣乘虛隨脈入耳,聚熱不散,濃汁出,為之膿耳。」其病機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肝胆濕熱上蒸,循經襲耳,蘊結不散,腐蝕血肉,化為膿液;亦有因脾虛濕濁不化,上泛耳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循少陽經脈上擾耳竅,與氣血相搏,化熱成膿。
  2. 肝胆濕熱: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致肝胆疏泄失常,濕熱內生,循足少陽膽經上攻耳竅,燻灼耳膜,腐肉為膿。
  3. 脾虛濕困: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濁陰上逆,浸漬耳竅,久則化熱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耳內脹痛,甚則劇痛連及頭側。
  • 耳道流膿,膿液或黃稠如酪,或清稀如水,氣味腥臭。
  • 聽力減退,耳鳴如潮,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耳證

    • 特徵:發病急,耳痛明顯,膿液初起黃稠,伴發熱惡寒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蔓荊子散加減(蔓荊子、菊花、升麻、赤芍等)。
  2. 肝胆濕熱證

    • 特徵:膿液量多黏稠,氣味臭穢,耳痛劇烈,兼見煩躁易怒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胆,利濕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。
  3. 脾虛濕滯證

    • 特徵:膿液清稀,淋漓不盡,病程纏綿,倦怠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托膿。
    • 方藥:托裏消毒散加減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清潔膿液:以淡鹽水或黃柏煎汁清洗耳道。
  • 滴耳藥: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液以清熱解毒。
  • 吹藥法:將冰硼散紅棉散吹敷患處,以燥濕斂膿。

古籍溯源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聤耳」為「耳間津液結聚成核,令耳聾」;《外科正宗》則強調「膿耳久不治,恐成耳聾」。歷代醫家多從濕熱、虛實論治,重視局部與整體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