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膿疥

病名:指因疥瘡感染惡化,繼發化膿之症。見載於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傷染毒:疥瘡搔抓破損,毒邪乘虛而入,蘊結肌膚,化熱成膿。
  2. 濕熱蘊毒:素體濕熱內盛,復感疥蟲,濕熱毒邪搏結,腐肉為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呈豆粒狀隆起,頂端膿液稠厚,周邊紅腫。
  • 痛癢交作,甚則灼熱難忍。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苦、尿赤等全身濕熱之象。

治療

  1. 內治

    • 秦艽丸(《瘍科選粹》方):主以秦艽、防風、當歸等疏風清熱,活血解毒,適用於濕熱蘊膚證。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,瀉火解毒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蛇床子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):蛇床子、苦參、枯礬等研末調塗,燥濕殺蟲,斂瘡止癢。
    • 膿成未潰者,可外敷金黃散清熱拔毒;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,疥瘡化膿多因「蟲毒與濕熱相搏,腐潰成膿」,強調清熱除濕為要。清代《外科大成》亦載,膿疥遷延可致「膿窠疥」,需辨膿之淺深而治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濕熱偏重者:膿液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毒盛血熱者:瘡色紫暗,疼痛劇烈,兼見煩渴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依臨床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