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膿瘤
定義
膿瘤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瘤病之一,特指瘤體內蓄積膿液,並可從瘤體排出膿性分泌物者。此病名首見於宋代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‧卷十五》,列於「瘻瘤證治」篇中,與氣瘤、血瘤、肉瘤等並論,為古代中醫對局部化膿性腫瘤的病理描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膿瘤的形成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熱毒壅滯:外感熱邪或內生火毒,蘊結於經絡,氣血瘀阻,腐肉成膿。
- 痰濕凝聚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與熱毒相搏,結聚成瘤,久則化膿。
- 氣血虧虛: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侵襲,潰腐成膿而發為瘤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瘤體腫脹,觸之柔軟或有波動感,表面可破潰,流出黃白色膿液,或夾雜血水,氣味腥臭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(熱毒證),或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(氣血虛證)。
辨證分型
- 熱毒熾盛證:瘤體紅腫熱痛,膿液稠黃,伴煩躁便秘,脈洪數。
- 痰濕瘀阻證:瘤體綿軟,膿液黏濁,胸悶納呆,舌苔厚膩。
- 氣血兩虛證:膿液清稀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消、托、補」為綱,根據證型選方:
- 清熱解毒: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適用於熱毒證。
- 化痰散結:二陳湯合消瘰丸,佐以活血化瘀藥如桃仁、紅花。
- 益氣托毒:托裏消毒散,用於正虛膿成難潰者。
- 外治法:成膿期可切開排膿,後期以生肌散(如八寶丹)促瘡口癒合。
古籍佐證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強調「瘤之為義,留滯不去也」,膿瘤屬「瘻瘤」範疇,與臟腑失調相關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:「瘤者陰也,色白而漫腫,膿膿流出,此氣血衰敗之象」,補充虛證病機。
現代對應探討
膿瘤之表現,近似西醫「化膿性囊腫」或「感染性脂肪瘤」等疾病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與內外合治,非僅限局部處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