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膿漏
病名
- 源流考證
膿漏之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,書中記載:「諸漏皆有膿汁,此漏獨以膿為名者,是諸瘡久不瘥成漏,而重為熱毒氣停積生膿,常不絕,故謂之膿漏也。」意指各類瘡瘍久治不癒,形成瘻管,復因熱毒鬱積,化生膿液,持續外滲,故以「膿漏」為名。 - 病機與證候
中醫認為,膿漏多因正氣虛損,外邪(如風熱、濕毒)乘虛侵襲,或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瘀滯,久而化熱釀膿。其特徵為瘡口潰破後膿液淋漓不盡,或伴見局部腫硬、疼痛,甚則形成竇道,纏綿難癒。 - 分類與相關病症
- 瘰癧潰膿型: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十二提及:「膿漏其根在膽,因不遂志而得之。」此類屬瘰癧(淋巴結核)範疇,因肝膽鬱火或陰虛火旺,結核破潰後流膿不止,稱為「膿漏」。證見頸側結塊潰破,膿水清稀,或夾敗絮狀物,久不收口。
- 瘡瘍成漏型:泛指癰疽、疔瘡等化膿性疾病潰後成漏,膿液長期外滲,多因餘毒未清或氣血兩虛,瘡口失養所致。
- 中醫辨治要點
- 內治法:以「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」為基礎,依證型加減。如屬瘰癧者,常用消瘰丸合逍遙散疏肝解鬱;若氣血虧虛,則選用托裡消毒散益氣生肌。
- 外治法:傳統多用藥線引流、祛腐生肌膏外敷,或配合灸法溫通經絡,促進瘡口癒合。
- 古籍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膿漏與「漏瘡」之別,強調其「膿水不絕」的特性,並載有黃連解毒湯、十全大補湯等方劑隨證應用。
按:膿漏一病,涵蓋多種慢性化膿性病變,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兼顧局部處理,體現「辨證求因」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