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窩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膿窩瘡

病名:膿窩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化膿性皮膚疾患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其特徵為患處膿瘡破潰後,瘡面凹陷如窩,故而得名。本病多發於顏面、四肢等暴露部位,尤以夏秋濕熱交蒸之際為甚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邪氣,蘊蒸肌表,或脾失健運,內生濕濁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於皮膚,腐肉成膿。
  2. 外傷染毒:先有濕疹、痱子等皮膚疾患,因搔抓磨損,腠理破傷,復感風熱毒邪,邪毒乘虛內侵,化腐成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皮膚現紅斑或粟粒大小水皰,迅速脹大如黃豆,皰周焮紅灼熱,伴癢痛。
  • 成膿期:水皰轉為膿皰,皰壁厚而緊張,內含黃濁膿液,基底紅腫。
  • 潰後:膿皰破潰,膿液流溢,瘡面凹陷成窩,後結黃褐色痂皮,痂脫漸癒。
  • 重證:可伴發熱、口渴、溲赤、舌紅苔黃膩等全身濕熱之象;若正虛毒戀,則瘡面反復發作,遷延難癒。

辨證論治
本病以濕熱毒蘊為核心病機,治當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。

  • 內治
    •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:瀉火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    • 升麻消毒飲(升麻、防風、牛蒡子、金銀花):疏風清熱,利濕解毒,適於兼風邪襲表者。
    • 若濕重腫甚,可合萆薢滲濕湯;久病氣虛者,佐以托裡消毒散扶正祛邪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蛇床子散(蛇床子、苦參、黃柏)煎湯外洗,燥濕解毒。
    • 紅油膏(硃砂、黃蠟、麻油)塗敷,拔毒生肌,促瘡面癒合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濕熱相搏,發為膿窠」,並指出其與「痱瘡」「黃水瘡」之異同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:「膿窩瘡深潰如窩,濕熱毒聚是根由」,提示其病位較深,與淺表之「膿皰瘡」有別。

現代對應
本病相當於西醫之深膿皰瘡(Ecthyma),多由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,與中醫所述「濕熱毒邪」致病機理相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