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窩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膿窩瘡是一種化膿性皮膚病,是中醫學的病名,出自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該病可因濕熱二氣交感,直接蘊蒸皮膚而成,或因先患濕疹、痱子,再經搔癢磨擦,破傷感染所致。因其患處膿破後凹陷成窩,故得名為膿窩瘡,多發於臉部、手臂、小腿等位置。初起時,可見紅斑或小水皰,逐漸變成豆粒大小的水皰,最後形成膿瘡。患處周圍紅赤,熱、癢、痛,膿瘡壁較厚,破裂後凹陷成窩,乾燥後結痂逐漸癒合;也有些患者會出現反復發作且難以治癒的情況。嚴重的情況下,還可能伴有全身症狀,如身熱、口渴等。治療上應清熱、利濕、解毒。內服黃連解毒湯或升麻消毒飲有助於治療,外用蛇床子散或紅油膏也是常用的方法。膿窩瘡相當於深膿皰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