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窩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膿窩疥
膿窩疥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疥瘡之變證,多因疥蟲侵襲皮膚,日久未癒,濕熱毒邪蘊結,繼發化膿而成。此證首載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下,書中將其歸為疥瘡之重症,與「膿疥」相關聯,臨床須結合二者辨治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疥瘡失治,或搔抓過度,以致皮膚破損,外感濕熱毒邪,蘊結肌膚,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蟲毒為本,濕熱為標」,蟲毒久踞,引動脾胃濕熱,外發肌表,與氣血相搏,遂成膿腫。
臨床表現
患者初起可見典型疥瘡症狀,如皮膚丘疹、水皰,夜間癢甚,繼而病灶處紅腫熱痛,膿液積聚,形成膿窩,甚則潰爛流膿,周邊皮膚焮紅。若毒邪熾盛,可伴發熱、口乾、尿赤等全身症狀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法
中醫治療膿窩疥,當以「清熱解毒、除濕殺蟲」為主,內外合治:
- 內治:
- 濕熱蘊結者,選用 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合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,以瀉火解毒。
- 若膿成未潰,可佐 透膿散(《外科正宗》)托毒外出。
- 外治:
- 初起膿未成時,以 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調敷,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後切開排膿,外摻 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化腐生新,後期以 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收口。
古籍考證
《瘍科心得集》指出,疥瘡「久則濕熱鬱蒸,變生膿窠」,強調蟲毒與濕熱相搏為病之由。另可參見《外科正宗》對「膿疥」之論述,其載「膿疥生膿,痛癢相兼」,治法與膿窩疥互通,均重清解濕毒。
鑒別診斷
需與「黃水瘡」(膿皰瘡)區別,後者多因暑濕客於肌表,無疥蟲病史,皮損以膿皰為主,不似膿窩疥之深部膿窩形成。
此病若遷延,可致瘡毒內陷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多從濕熱蟲毒立論,結合托毒生肌之法,以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