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膿血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膿血痢

病名,指痢疾下痢時排出大量膿血黏液的病證,屬中醫「痢疾」範疇。其病因多因外感濕熱、疫毒之邪,或內傷飲食生冷、積滯不化,導致腸道氣血壅滯,血絡受損,化腐成膿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指出:「積熱蘊結,血化為膿,腸虛則洩,故成膿血痢也。」說明熱毒蘊結腸道,灼傷血絡,血敗肉腐,化為膿血,加之腸腑傳導失司,故見下痢膿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痢疾源流》進一步闡述:「又有膿血痢,凡膿血稠粘,里急後重,皆屬於火。」強調此證多因火熱熾盛,濕熱搏結於腸道,氣血凝滯所致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腹痛、里急後重(便意急迫但排便不暢)、下痢赤白膿血,膿血稠黏,或如魚腦,或如豆汁,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若熱毒深重,可見壯熱煩躁,甚則神昏譫語,屬危候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症:下痢膿血鮮紅或紫黑,腹痛劇烈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。
    • 方藥:重劑用大黃湯(《傷寒論》加減),通因通用,瀉熱破瘀;輕劑選芍藥湯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,調氣行血,清熱化濕。若熱毒熾盛,可合白頭翁湯清熱涼血。
  2. 疫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發病急驟,痢下鮮紫膿血,壯熱口渴,甚則神昏抽搐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解毒開竅。
    • 方藥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,加紫雪丹以息風開竅。
  3. 陰血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痢久不愈,膿血黏滯,午後低熱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清腸,和血止痢。
    • 方藥駐車丸加減,滋陰清熱,調和氣血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痢疾膿血,熱傷血分,宜清熱涼血為主。」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:「膿血痢初起屬實,久則虛中夾實,需辨標本緩急。」

膿血痢的辨證需分虛實寒熱,實證宜清熱化濕、通因通用;虛證需扶正祛邪,兼顧脾胃。其治療核心在於調和氣血,所謂「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