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弄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弄舌
病證名,又稱「吐舌」、「舒舌」、「吐弄舌」或「蛇絲驚」,首見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症主要表現為舌體反覆伸出口外,旋伸旋縮,或左右擺動,狀如玩弄,故名「弄舌」。其病因病機多與心脾積熱或脾腎虛熱相關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與證型
-
心脾積熱證
- 症狀:舌體頻繁吐弄,舌質紅脹,或伴口舌生瘡、煩躁口渴、喜冷飲,甚則口臭、小便短赤。
- 病機: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。若心火亢盛或脾胃積熱上炎,則舌體躁動不安。
- 治法:清瀉心脾兩經之熱。
- 方藥:可選用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清脾胃伏火、導心火下行。
-
脾腎虛熱證
- 症狀:舌體吐弄,但舌質不紅腫,口角流涎,渴喜熱飲,兼見大便溏薄、面色晄白、神疲乏力。
- 病機:脾虛失攝,津液上泛;或腎陰不足,虛火上浮,擾動舌絡。
- 治法:補益脾腎,兼清虛熱。
- 方藥:脾虛為主者,可用七味白朮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健脾益氣;腎陰虧虛者,可選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滋陰降火。
-
弄舌喉風
- 症狀:咽喉腫痛劇烈,痰涎壅塞,聲音嘶啞,舌體伸出不收,時時攪動,患者常以手捫舌。
- 病機:多因風熱邪毒壅滯咽喉,氣血瘀阻,或痰火攻衝所致。
- 治法:急刺絡泄血,清熱解毒。
- 外治:以三稜針刺少商、商陽等穴放血,或局部刺破瘀腫處。
- 內治:選用清咽利膈湯(《外科正宗》),疏風清熱、化痰利咽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舌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且腎脈挾舌本。故弄舌不僅反映心脾病變,亦可能涉及腎經虛火。
- 小兒多見:因小兒「心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易因飲食積滯化熱,或外感熱邪引動內火,發為弄舌。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象綜合辨證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