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弄舌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弄舌風

弄舌風,又稱「吐舌風」或「弄舌症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。其特徵為舌體頻繁伸出唇外,並反覆攪動,患者常不自覺以手撥弄舌頭,故名「弄舌風」。《咽喉脈證通論》記載:「此症因風痰久積於內,或勞役過度而生,其狀舌出過唇,不能言語,患者以手時弄其舌,故名。」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弄舌風的發生與風痰內擾、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心、脾、腎、肝等臟腑功能異常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:

1. 心脾積熱證

  • 病機: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,若心脾積熱,熱邪上炎,則舌體躁動不安。
  • 臨床表現:舌體頻頻伸出,旋伸旋縮,左右攪動,舌質紅脹,口乾煩躁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。
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涼血解毒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適用於脾胃伏熱,舌紅口臭者。
    •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: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火上炎者。
    • 清心蓮子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清心火,益氣陰,適用於心火偏旺兼氣陰不足者。

2. 痰熱壅盛證(弄舌喉風)

  • 病機:風痰上擾,痰熱壅滯咽喉,阻滯氣機,致舌體不收。
  • 臨床表現:舌出不收,頻頻攪動,咽喉腫痛,痰涎壅盛,聲音嘶啞,甚則呼吸不暢。
  • 治法:化痰清熱,熄風開竅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:清熱化痰,適用於痰熱內擾者。
    • 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:豁痰開竅,適用於痰濁壅盛者。

3. 脾腎虛熱證

  • 病機:脾虛失運,腎陰不足,虛熱上浮,舌失濡養而躁動。
  • 臨床表現:舌不紅腫,時時吐出,口角流涎,渴喜熱飲,大便溏薄,倦怠乏力。
  • 治法:健脾益腎,滋陰降火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六味地黃湯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滋補腎陰,適用於腎陰虧虛者。
    •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:健脾養心,適用於心脾兩虛者。
  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益氣升陽,適用於中氣下陷者。

4. 肝風上擾證

  • 病機:肝陽上亢,風動擾舌,致舌體不寧。
  • 臨床表現:舌體顫動,頻頻外伸,頭暈目眩,煩躁易怒,甚則肢體抽搐。
  • 治法:平肝熄風,潛陽鎮驚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鎮肝熄風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鎮肝熄風,適用於肝陽上亢者。
    • 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:滋陰熄風,適用於陰虛風動者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辨虛實

    • 實證(心脾積熱、痰熱壅盛):舌紅腫脹,煩躁口臭,痰多聲嘶。
    • 虛證(脾腎虛熱、肝風上擾):舌淡不腫,倦怠流涎,頭暈目眩。
  2. 辨病位

    • 心脾熱盛者,多伴口舌生瘡、煩渴。
    • 肝風內動者,多見眩暈、肢顫。
  3. 辨痰熱

    • 痰熱壅盛者,舌苔厚膩,痰涎黏稠。
    • 脾虛濕盛者,舌苔白滑,口角流涎。

弄舌風的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針對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方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