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弄舌喉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弄舌喉風
病名
弄舌喉風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「喉風」範疇,其特徵為患者咽喉腫痛,並伴隨舌體頻繁攪動或伸吐,故名「弄舌」。此症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歸因於心脾二經鬱熱,外感寒邪凝滯,導致氣血壅塞於咽喉,舌體脹悶不舒而攪動不安。
病因病機
- 心脾實火:心開竅於舌,脾脈連舌本,心脾積熱上攻咽喉,灼傷津液,化火生風,致咽喉腫痛、舌體躁動。
- 外寒束表:外感風寒之邪,鬱遏肌表,內熱不得宣散,火鬱於內,與外寒相搏,凝滯咽喉,加重氣血瘀阻。
- 氣血壅滯:熱毒熾盛,氣血運行不暢,咽喉局部經絡阻塞,故見腫脹劇痛,舌體因脹悶而攪弄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咽喉紅腫焮痛,吞咽困難,舌體頻繁伸吐或左右攪動。
- 兼症:或伴發熱惡寒、口乾欲飲、煩躁不安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數有力。
治法與方藥
- 針刺放血:取少商穴(手太陰肺經井穴),以三稜針點刺出血,瀉肺經鬱熱,緩解咽喉腫痛。
- 內服方劑:
- 清咽利膈湯(《喉科紫珍集》):黃芩、梔子、連翹清心脾之火;牛蒡子、薄荷疏風利咽;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,適用於實火壅盛者。
- 麻杏石甘湯(《傷寒論》):若兼表寒裏熱,以麻黃散外寒,石膏清裏熱,杏仁降氣,甘草緩急。
- 外治吹藥:以金鎖匙(《外科正宗》方,含焰硝、硼砂、冰片等)吹喉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丸劑含化:蟾酥丸(《瘍醫大全》)含服,取其辛涼走竄之性,開結拔毒,通利咽喉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此症「實火外寒凝滯成」,治法需內外兼顧,既清瀉心脾之火,又需解表散寒,針藥並用以通絡消腫。後世醫家如《喉科指掌》亦補充,若舌下紫筋暴脹,可加刺金津、玉液二穴出血,以泄熱通瘀。
鑒別診斷
- 木舌:舌體腫硬不能轉動,多因心火亢盛或熱毒上攻,無弄舌之象。
- 重舌:舌下血絡腫脹如小舌,屬心脾積熱,但無咽喉腫痛及外感表證。
弄舌喉風之辨治,需緊扣「火鬱風動」之病機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分經論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