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弄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弄胎

病名
弄胎,又稱「弄痛」或「試胎」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七。此症主要分為兩種情況:一為臨產前的假性陣痛,二為妊娠後期胎動異常卻無分娩徵兆。

臨產假陣縮

明代醫家李長科於《胎產護生篇》中記載:「凡臨月忽然腹痛,或一日、二日、三五日,胎水已來,腹痛不止者,此名弄胎,非當產也。」意指孕婦於臨產前出現間歇性腹痛,甚至伴隨少量羊水滲出,然宮口未開,腰骶無明顯下墜感,此屬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並非真正分娩。此現象多因胞宮氣血未充,或衝任脈氣機暫時紊亂,導致虛性收縮。

妊娠後期胎動異常

清代醫著《大生要旨》進一步闡述:「受胎六七個月或八九個月,胎忽然亂動,兩三日間或痛或止,或有水下,但腰不甚痛,是胎未離經;名曰弄胎。又曰試胎。」此指妊娠晚期,胎兒活動頻繁,偶有腹痛或少量陰道分泌物,然腰部無持續性痠脹,胞宮未現規律收縮,胎氣未動,故非產兆。此類情況多因母體氣血虛弱,胎元失養,或情志不調,肝氣鬱滯,影響胎氣安定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氣血失和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衝任失養,胞宮收縮無力,故見間歇性腹痛而產程不進。
  2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導致肝氣橫逆,擾動胎元,引發胎動不安,卻無分娩之象。
  3. 胞宮虛寒:陽氣不振,寒凝胞脈,氣血運行遲滯,故腹痛時作時止,腰痠不顯。

與正產之別

  • 弄胎:腹痛不規則,痛勢輕緩,腰無下墜,宮口未開,胎位未降。
  • 正產:陣痛有規律,逐漸加劇,腰骶痠脹明顯,伴隨「見紅」或破水,宮口擴張。

此症需與「轉胎」(胎位轉正)或「胎動不安」(先兆流產)鑒別,臨床須結合脈象(如滑數或沉弱)及舌診(如淡白或暗滯)綜合辨證。歷代醫家強調,弄胎雖非危候,然需觀察氣血調和與否,以防轉為產難或胎萎不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