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癑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癑耳
病名
癑耳,又稱聤耳,為中醫耳科常見病證之一。「癑」字音義同「膿」,意指耳內化膿之症。此病多因風熱濕邪侵襲耳竅,或肝膽火熱上炎,灼傷耳絡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熱濕邪:風熱之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循經上擾耳竅,與耳中津液相搏,鬱而化熱,腐肉成膿。
- 肝膽火熱上炎:情志不遂或飲食辛辣,致肝膽火旺,火熱循足少陽膽經上攻耳竅,灼傷血肉,發為膿耳。
- 脾胃濕熱蘊結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蒸騰上熏耳竅,化生膿液。
臨床表現
- 耳內脹痛,甚則跳痛難忍。
- 耳道流出黃稠膿液,或帶血絲,氣味腥臭。
- 聽力減退,耳鳴如潮。
- 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等全身症狀。
古籍記載
《閆氏小兒方論》載有外治之法:「治癑耳,白礬水飛一錢,麝香、胭脂少許,研勻,用線裹杖子蘸藥末入耳中。」此法以白礬收斂燥濕,麝香開竅活血,胭脂(古時多用紫草製成)清熱解毒,共奏排膿消腫之效。
辨證論治
- 風熱壅耳證
- 治則:疏風清熱,解毒排膿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配合外用黃連滴耳液。
- 肝膽火熾證
- 治則:清瀉肝膽,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野菊花、蒲公英。
- 脾胃濕熱證
- 治則:健脾化濕,清熱排膿。
- 方藥:甘露消毒丹合四苓散。
外治法
- 吹藥法:以青黛、冰片、硼砂等份研末,吹入耳道,清熱斂膿。
- 滴耳法:黃柏煎汁濾淨,加冰片少許,滴耳消炎。
- 灸法:取聽會、翳風穴,以艾條溫灸,通絡散邪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聤耳: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,與癑耳同義,然聤耳更強調膿液積聚之狀。
- 耳疳:久病膿耳,膿水淋漓不止,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。
癑耳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,外治與內服並行,尤須清解熱毒、調和臟腑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