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癑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癑耳

癑耳,病名。癑,音義同膿。癑耳系聤耳的別稱。《閆氏小兒方論》:「治癑耳,白礬水飛一錢,麝香、胭脂少許,研勻,用線裹杖子蘸藥末入耳中。」

癑耳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,風寒之邪侵襲人體,阻遏經絡,導致耳部氣血運行不暢,痰液、膿液積聚而成。此外,癑耳還可由外傷、耳內耵聹過多、耳垢栓塞等因素引起。

癑耳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耳部疼痛、流膿、耳鳴、聽力下降等。

癑耳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黃連解毒湯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赤芍、丹皮、生甘草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的功效,適用於癑耳初起,耳部紅腫疼痛明顯者。
  • 五味消毒飲:金銀花、連翹、大黃、黃芩、板藍根、生甘草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的功效,適用於癑耳化膿,耳部疼痛、流膿明顯者。
  • 清熱利濕湯:茵陳蒿、金錢草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白茅根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生甘草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適用於癑耳兼有濕熱證者。

癑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注意耳部衛生,避免外耳道進水。
  • 避免用手挖耳,以免損傷外耳道皮膚,引起感染。
  • 保持耳部乾燥,避免受涼。
  • 若出現耳部不適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癑耳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、耳聾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癑耳,一旦出現耳部不適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