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努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努法

努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源自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所載「彈而努之」,意指進針前以手指輕彈穴位,激發局部氣血運行,使經氣充盈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此術,於行針時結合按壓與捻轉,形成獨特的行氣手法,尤見於明代《針灸問對》之記載。

操作要領

  1. 進針基礎
    先以常規手法進針,待針體得氣後,施術者以拇指、食指固定針柄,中指側壓針身中段,使針體彎曲如弓弦狀,形似張弩待發之勢。
  2. 行氣導向

    • 氣行向上:中指按壓針腰偏下處,持續4-5次呼吸之久,利用針體彈力推動經氣上行。
    • 氣行向下:按壓點改為針腰偏上處,引導氣機下達。此手法暗合「欲升先按,欲降先提」之針道原理。

作用機理

努法之效,在於通過針體形變儲能,模擬「弩機蓄勢」之力,強化經氣定向傳導。其核心在於:

  • 調控氣機:藉由按壓與針體回彈的物理刺激,直接影響經絡中氣血流向,突破氣滯節點。
  • 協同補瀉:與捻轉、提插等手法配合時,可增強補虛瀉實之效。如補法中輕努以助氣行,瀉法則重按疾放以疏泄壅滯。

臨床應用

努法多用於氣血運行不暢之證,如:

  • 經絡氣滯:肢體麻木、局部脹痛,尤適於四肢遠端穴位。
  • 氣機逆亂:呃逆、頭目脹痛,配合百會、太衝等穴調升降。

學術演變

從《內經》「彈努」至明代「按腰行氣」,努法由單純的預備手法深化為動態行氣技術,反映針灸學對「氣至有效」的實踐探索。其與「飛經走氣」四法(青龍擺尾、白虎搖頭、蒼龜探穴、赤鳳迎源)並列,同屬傳統針刺調氣之高階手法。

此手法之精妙,在於以形引氣,將機械力轉化為經氣動力,體現中醫「以人治人」的治療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