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胬肉攀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胬肉攀睛

病名
胬肉攀睛,又稱胬肉侵睛、瘀肉攀睛、胬肉板睛、老肉板睛等,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。其特徵為眥部(眼角)血脈叢生,橫貫白睛(鞏膜),漸侵黑睛(角膜),甚則掩及瞳神(瞳孔),患者自覺眼部磣澀不適。此病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與現代醫學之「翼狀胬肉」相類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胬肉攀睛之形成,主要與心肺二經風熱壅滯及陰虛火炎上衝有關:

  1. 心肺風熱壅滯:心肺二經積熱,風邪外襲,風熱相搏,壅滯於目眥,致使氣血瘀阻,脈絡擴張,日久形成胬肉。
  2. 陰虛火炎: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血瘀成胬,此類患者多見胬肉淡紅薄小,病程較長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  1. 實證(胬肉紅赤肥大)

    • 證候:胬肉色紅赤,肥厚隆起,生長迅速,伴眼澀刺痛、畏光流淚。
    • 病機:風熱壅盛,氣血瘀滯。
    • 治法:祛風清熱、通絡散瘀。
    • 方藥:梔子勝奇散加減(常用藥如梔子、黃芩、防風、蔓荊子、赤芍等)。
  2. 虛證(胬肉淡紅薄小)

    • 證候:胬肉色淡紅,平薄如蠶絲,生長緩慢,或伴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。
    • 病機:陰虛火旺,虛火上炎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(如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等)。

外治法

  1. 點眼藥:可選用清熱退翳、活血消胬之眼藥,如磨障靈光膏(含爐甘石、冰片等)。
  2. 手術治療:若胬肉已侵及瞳神,影響視力,古人亦記載以鉤割手法剔除,類似現代胬肉切除術。

附註
胬肉攀睛之發展與日常用眼習慣、環境刺激(如風沙、日光)相關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內外合治,以調和氣血、清熱化瘀為要。古籍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「血滯生胬」之理,強調活血通絡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