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胬肉侵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胬肉侵睛

病名:胬肉侵睛,又稱「胬肉攀睛」,首見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此症屬外障眼病,以眼白部位生長赤脈胬肉,漸向黑睛(角膜)攀附侵襲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風熱外襲、心肺積熱,或過食辛辣炙煿,致三焦火盛,上攻於目;亦有因長期暴露於風沙、煙塵、日光等外邪,或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導致眼絡瘀滯,氣血失和,結為胬肉。其病位在白睛(結膜)與黑睛之交,與肺、心、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眼內眥或外眥生赤脈如縷,胬肉頭尖體厚,色赤或淡紅,逐漸向黑睛伸展。若胬肉頭部隆起、體部肥厚、血絲密布者,多屬實熱證;若胬肉薄而平伏、色淡紅、生長緩慢者,多屬虛火或氣血不足。患者可伴眼澀羞明、輕度刺痛,或無明顯不適,然胬肉侵及瞳神(瞳孔)時,可影響視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:胬肉初生,赤脈明顯,眼癢澀刺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心肺熱熾:胬肉頭尖體厚,色赤如血,口渴煩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3. 陰虛火旺:胬肉淡紅,時輕時重,眼乾澀不適,兼見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瀉火、涼血退翳為主,實證者重在清泄心肺風熱,虛證者則需滋陰降火。外治可配合中藥熏洗或點眼法,若胬肉發展迅速,逼近瞳神,古法亦載有鈎割手法祛除瘀滯。然具體治法須依證候而異,不可一概而論。

古籍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胬肉攀睛,皆因心肺二經風熱壅盛,或脾胃積熱,上衝於目。」強調內熱與外邪相搏為病機關鍵。《審視瑤函》則分述胬肉「有赤白二色,赤者多火,白者多痰」,進一步細辨其寒熱屬性。

胬肉侵睛為眼科常見疾患,其辨治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體現中醫「從整體調節局部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