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怒與中醫

怒是中醫七情之一,指情緒中的憤怒或生氣。情緒因素可以影響臟腑氣血功能的變化,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。過度的憤怒可能導致臟腑氣血病變。

根據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記載:「暴怒傷陰」,即憤怒過度會對陰性能量造成傷害;同時也提到「怒傷肝」,即憤怒可對肝臟產生負面影響。臟腑氣血病變時,可能會出現情緒急躁易怒的情況。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中提到「血氣上逆,令人善怒」,“血氣上逆”指的是血液和氣流逆行,導致人容易憤怒。另外,《素問·舉痛論》中也說到「怒則氣上」,即憤怒會讓體內的氣上升。同樣,《靈樞·本神》中提到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」,指的是肝臟氣虛時容易感到害怕,而肝臟氣實則易激怒。肝臟與憤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。

怒的病理變化

怒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個臟器。以下是各個臟器的病理變化與相應症狀:

  • 肝:肝主疏泄,主藏血。當肝氣鬱結、氣機不暢時,可能出現胸脅脹滿、脅痛、頭痛、目赤、耳鳴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  • 心:心主血脈,主神志。心氣不舒時,可能出現心煩意亂、失眠多夢、健忘、心悸、胸悶、胸痛等症狀。

  • 脾:脾主運化,主升清。脾氣虛弱、運化失常時,可能出現食慾不振、腹脹、腹瀉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
  • 肺:肺主呼吸,主宣發。當肺氣不宣時,可能出現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胸痛等症狀。

  • 腎:腎主水液,主骨生髓。腎氣虛弱時,可能出現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健忘、遺精、早泄等症狀。

怒的治療與預防

怒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疏肝解鬱、平肝潛陽、清熱瀉火、養心安神、健脾益氣等。具體的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。

怒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態,避免情緒激動,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和免疫力。飲食方面應注意清淡,減少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攝入。作息要規律,確保充足的睡眠。

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,但過度發怒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。因此,我們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,避免讓怒氣傷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