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長谷穴
別名:循際、長平、循脊、循元
出處:唐代《千金要方》
定位:位於腹部,臍中旁開2.5寸處。
主治:
- 脾胃疾患:泄瀉、痢疾、納呆(食慾不振)、消化不良。
- 氣血虛弱:四肢乏力、倦怠。
- 津液失調:多汗、盜汗。
- 其他:部分文獻記載可輔助調理腸鳴、腹脹等症。
刺灸法:
- 針刺:直刺1-1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可向四周擴散。
- 艾灸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。
穴義與經絡關係:
長谷屬經外奇穴,雖不在正經脈絡上,但位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之間,與「天樞」「大橫」等穴相鄰,故能調和脾胃氣機,促進運化功能。其別名「循元」隱含調攝元氣之意,臨床多用於改善中焦虛弱所致諸症。
配伍應用:
- 配「足三里」「中脘」加強健脾和胃之效。
- 配「陰郄」「後谿」用於多汗症。
現代研究:
部分學者認為,長谷穴的刺激可影響腹腔神經叢,調節腸道蠕動與消化液分泌,與現代醫學「內臟—體表反射」理論相契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