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怒喘
怒喘為中醫病名,指因情志鬱怒傷肝,導致肝氣上逆、肺失肅降而引發的氣喘證候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《類證治裁·喘症論治》,屬「氣喘」範疇,其病機與肝肺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怒喘之發,多因情志不遂,暴怒傷肝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過激,肝氣鬱結化火,或橫逆犯肺,致使肺氣不得宣降,氣逆上衝而作喘。肝氣上逆與肺失肅降相互影響,形成「木火刑金」或「肝氣犯肺」之病理變化,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、胸悶脅脹、喘促陣作,甚則喉間有聲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氣喘突發,呼吸急促,呼多吸少,胸脅脹滿。
- 兼症: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或伴咳嗽,痰少黏稠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弦數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理氣、降逆平喘為原則,重在調暢肝氣,使肺氣復歸肅降。
- 主方:四七湯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由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、生薑組成,功能行氣開鬱、降逆化痰,適用於肝鬱氣逆兼痰阻者。
- 加減:
- 若肝火偏旺,加柴胡、黃芩、梔子以清肝瀉火;
- 若氣逆甚者,酌加沉香、代赭石以降氣鎮逆;
- 若兼陰虛,可佐白芍、麥冬柔肝養陰。
相關鑑別
怒喘需與其他氣喘證型區分:
- 痰喘:以痰鳴漉漉、苔膩為特徵,治宜化痰降氣。
- 虛喘:多屬肺腎氣虛,喘促氣短,動則加劇。
怒喘則以情志誘發、胸脅脹悶為辨證要點,屬實證範疇。
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肝與肺在氣機調節中關係密切。肝主升發,肺主肅降,二者協調則氣道通暢。若肝失疏泄,反侮肺金,即《醫宗金鑒》所言「肝氣上逆,衝肺作喘」。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「心因性喘息」或「鬱症性呼吸困難」,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強調情志調攝與藥物並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