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怒膈

怒膈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膈」之一,主要因情志鬱怒、肝氣橫逆所致,臨床表現以胸脅脹滿、噎塞不通、嘔吐惡食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怒膈之發,根源於情志失調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怒則氣上」,過度憤怒易致肝氣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於胸膈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鬱怒傷肝,則肝氣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,形成噎塞嘔逆之證。此外,肝鬱日久可化火,灼津成痰,痰氣交阻,進一步加重膈間氣機不暢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胸脅逆滿:因肝經布脅肋,氣滯則脅肋脹痛,胸膈痞悶。
  2. 噎塞不通:氣逆痰阻,咽中如有物梗,吞嚥不順。
  3. 嘔吐筋急:肝氣犯胃,胃失和降,嘔吐時筋脈拘急,甚則牽引胸背。
  4. 惡聞食臭:胃氣上逆,厭惡飲食氣味,納呆拒食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怒膈,首重疏肝解鬱、降逆和胃,兼顧化痰行氣。

  • 主方:可選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之「五膈寬中散」加減,或《醫宗金鑒》「柴胡疏肝散」合「旋覆代赭湯」,以疏肝理氣、降逆化痰。
  • 常用藥: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;半夏、陳皮化痰和胃;旋覆花、代赭石降逆止嘔;白芍柔肝緩急。若兼火鬱,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痰濕重者,加茯苓、厚朴健脾化濕。

與其他膈證鑑別

五膈包含憂、恚、氣、寒、熱膈,怒膈與「恚膈」同屬情志致病,但恚膈多因長期憂思憤懣,病勢較緩;怒膈則起病急驟,氣逆症狀明顯。此外,需與「梅核氣」鑑別,後者雖有咽中梗阻感,但無胸脅脹滿及嘔惡食臭之象。

怒膈反映中醫「七情內傷」致病之特點,治療時須注重調暢情志,配合藥物疏導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