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後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怒後崩漏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婦女因暴怒後,經血驟然暴下或淋瀝不止之證。此病因情志過極,大怒傷肝,致使肝失疏泄,藏血失職,衝任二脈失於約束,經血妄行而成崩漏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又主藏血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情志不遂,暴怒傷肝,則肝氣橫逆,疏泄太過,血不歸藏,衝任不固,血海失調,遂致經血非時而下,或量多如注(崩),或淋瀝不斷(漏)。《傅青主女科》亦云:「大怒而血崩者,乃血隨氣行,氣逆而血妄行也。」
臨床表現
- 經血驟然大量而下,色深紅或紫暗,質稠或有血塊。
- 或見經血淋瀝不盡,時多時少,纏綿難止。
- 伴隨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肝鬱化火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平肝解鬱、養血調經,使肝氣條達,血有所歸。
主方:養血湯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
- 組成: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香附、青皮、柴胡、甘草。
- 方義:
- 當歸、白芍:養血柔肝,斂陰和血。
- 柴胡、香附、青皮:疏肝解鬱,理氣調經。
- 白朮、茯苓:健脾益氣,以資血之源。
- 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。
若肝鬱化火明顯,可加丹皮、梔子以清肝瀉火;若血瘀夾雜,可酌加蒲黃、五靈脂以化瘀止血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肝鬱脾虛或肝火亢盛所致崩漏需加以鑒別:
- 肝鬱脾虛者,多見經色淡紅、神疲乏力,治宜逍遙散加減。
- 肝火熾盛者,常見經血鮮紅、頭痛目赤,宜用丹梔逍遙散清肝瀉火。
怒後崩漏屬情志致病之典型,臨證需注重調暢情志,結合疏肝養血之法,以恢復衝任調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