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怒氣

怒氣為中醫七情致病因素之一,屬「七氣」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七氣候》。其病機主要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因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不遂,怒氣鬱結,則易導致氣機逆亂,引發多種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上逆
    怒為肝之志,過怒易使肝氣升發太過,形成「怒則氣上」之勢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。」臨床可見面赤頭痛、眩暈耳鳴,甚則吐血衄血等症。
  2. 氣鬱化火
    長期忿怒不解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形成「肝火熾盛」之證。症見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或見脅肋灼痛、目赤腫痛等。
  3. 氣滯血瘀
    怒氣內結,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氣滯血瘀。《醫林改錯》指出:「鬱怒傷肝,氣血凝滯。」可見胸脅刺痛、月經不調、癥瘕積聚等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怒氣致病為「上氣不可忍,熱上搶心,短氣欲死,不得氣息」,具體症狀包括:

  • 氣機上衝:自覺氣逆衝胸,呼吸急促,甚則窒息感。
  • 熱象明顯:心煩躁動,面紅目赤,或伴隨頭脹痛。
  • 肝系症狀:脅肋脹滿,噯氣頻作,脈象多弦數或弦緊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怒氣亦屬「九氣」之一,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出「百病生於氣」,其中「怒則氣上」為重要病機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怒氣不僅傷肝,亦可波及他臟:

  • 乘脾犯胃:肝氣橫逆,克伐脾胃,見脘腹脹痛、噯氣吞酸。
  • 擾動心神:肝火引動心火,致心悸不寧、煩躁失眠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:「怒傷肝」、「暴怒傷陰」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怒氣傷肝,肝氣不順,或脅脹,或痛者,此其常也。」

怒氣致病,輕則氣滯,重則火鬱血瘀,治療當以疏肝解鬱、清瀉肝火或活血化瘀為法,方如柴胡疏肝散、龍膽瀉肝湯等,然具體用藥須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