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傷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怒傷肝
在中醫理論中,「怒傷肝」為病因病理學術語,闡述情緒過激對肝臟功能的影響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生理特性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。怒為肝之志,適度發怒可助氣機宣暢,然過度憤怒則易致肝氣上逆,血隨氣湧,進而損傷肝臟功能。
病理機制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怒傷肝,悲勝恐。」王冰注釋:「雖志為怒,甚則自傷。」指出怒志本屬肝,然過激則反傷自身。肝主藏血,主疏泄氣機,當大怒時,肝氣驟然升發過度,衝逆上行,攜血上湧,可導致以下病理表現:
- 氣逆上衝:肝氣橫逆,擾亂氣機升降,常見面赤、頭痛、眩暈、胸脅脹滿等症。
- 血隨氣亂:肝藏血功能失調,血不歸經,可見吐血、衄血;若氣血逆亂嚴重,甚至可能引發昏厥卒倒,即《黃帝內經》所稱「薄厥」。
- 肝陽上亢:長期鬱怒化火,耗傷肝陰,陰不制陽,可形成肝陽上亢之證,表現為急躁易怒、耳鳴目赤、失眠多夢等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五行生剋關係:肝屬木,怒為木之志。根據五行相勝理論,「悲勝怒」,因悲屬金,金能克木,故以悲制怒可調節情志失衡。
- 肝與他臟關聯:肝氣鬱結可橫逆犯胃(木克土),導致胃脘脹痛;若肝火刑肺(木火刑金),可能出現咳嗽咯血。此外,肝腎同源,肝陰不足常累及腎陰,形成肝腎陰虛。
臨床表現
怒傷肝之證候多見於情志病、眩暈、頭痛、血證等疾病中,具體可分為:
- 實證:如肝氣上逆之面紅目赤、嘔血;肝火上炎之頭脹痛、口苦。
- 虛證:若長期忿怒耗傷陰血,可轉為肝陰虛或肝血虛,見目乾澀、筋脈拘急等。
此理論不僅說明情志與臟腑的互動,亦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,強調情緒調攝對養肝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