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長蟲病

長蟲病,又稱蛔蟲病,屬中醫「三蟲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三蟲候》。其文記載:「長蟲,蛔蟲也,長一尺。動則吐清水,出則心痛,貫心則死。」此病多因飲食不潔、脾胃虛弱,致蟲卵內生,寄生腸道,甚或竄行他處,引發諸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長蟲病之成因,主要與「濕熱蘊結」「脾胃虛弱」相關。蟲卵隨飲食入腹,若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則為蟲體滋生之環境。蛔蟲性喜鑽竄,若上擾胃脘,可致噁心吐涎;若貫穿腸絡,則見腹痛如絞;若竄入膽道,更可引發「蛔厥」,症見脅痛劇烈、四肢逆冷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蟲積腸道:臍周疼痛,時作時止,食欲異常(或亢進或厭食),面色萎黃,或見面部白斑、指甲白點。
  2. 蟲擾胃腑:嘔吐清水或蛔蟲,脘腹脹滿,噯氣頻作。
  3. 蛔厥證:突然右脅劇痛,痛引肩背,伴嘔吐、四肢厥冷,此為蟲體阻塞膽道之危候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  1. 蟲積證:治以「驅蟲安蛔」,方用烏梅丸(寒熱並調)或化蟲丸(專攻殺蟲)。若兼脾虛,佐以六君子湯健脾益氣。
  2. 蛔厥證:急予烏梅丸四逆散疏肝利膽、溫臟安蛔,若痛甚可加延胡索、川楝子行氣止痛。
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:「蛔蟲之為病,令人吐涎心痛,發作有時。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載:「蟲痛者,面白、唇紅,時發時止。」均強調蟲動則痛作、靜則痛止之特點。

長蟲病之防治,重在調理脾胃、杜絕蟲源,中醫除藥物驅蟲外,亦注重後期調養,以斷其復發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