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則氣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怒則氣上
怒則氣上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因郁怒或暴怒導致肝氣升發太過,形成肝氣上逆或肝陽上亢的病理機制。肝屬木,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生理特性為剛強躁動,故有「將軍之官」之稱。當情志過激,尤其是憤怒情緒爆發時,易使肝氣失去調達之性,反而向上沖逆,擾亂氣機,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。
病機與表現
肝主藏血,又主疏泄,其經脈上行巔頂,下絡陰器,橫貫胸脅。怒傷肝時,肝氣升發無制,可循經上攻,表現為頭痛、眩暈、面赤耳鳴,甚則突發昏厥;若肝火上炎,則見目赤腫痛、口苦咽乾;若肝氣橫逆犯胃,可伴隨噁心嘔吐、呃逆頻作;嚴重者因氣火迫血妄行,可能出現嘔血、衄血等出血症狀。此外,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到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」,說明肝氣上逆不僅影響上部,亦可能克伐脾土,導致飧泄(完穀不化的腹瀉)。
理論依據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指出「在臟為肝……在志為怒」,明確了怒志與肝的對應關係。中醫認為,情志過極會直接影響相應臟腑的氣機運行,而怒為肝之志,故怒最易傷肝。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,進一步可演變為肝陽化風或肝火上炎,若長期未調理,甚至可能耗傷肝陰,形成陰虛陽亢之證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肝氣上逆:以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、咽喉梗塞感為特徵,氣機壅滯於上焦。
- 肝陽上亢:多兼見腰膝酸軟、頭重腳輕等陰虛本質,陽亢於上而陰虧於下。
- 肝火上炎:實火熾盛,表現為急躁易怒、口舌生瘡、小便黃赤等火熱之象。
此病理機制不僅見於情志病,亦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、青光眼、梅核氣等疾病相關聯,體現中醫「氣機升降失常」的核心病機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