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怒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怒中
怒中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類中風」之一,指因暴怒致使肝氣驟然上逆,血隨氣湧,引發類似中風的證候。此病機關鍵在於情志過極,肝陽暴亢,氣血逆亂,上衝巔頂,或閉阻清竅,導致猝然昏仆、肢體不遂等症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因素:暴怒為主要誘因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。」怒傷肝,肝失疏泄,氣機逆亂,陽亢化風,風火相煽,迫血妄行。
- 氣血逆亂:肝藏血,主疏泄。怒則氣上,血隨氣逆,上壅腦絡,輕則眩暈頭痛,重則絡破血溢,發為卒中。
- 肝陽化風:若素體肝腎陰虛,陽亢內風易動,怒則引動內風,風陽上擾,痰瘀交阻,蒙蔽神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面赤氣粗,牙關緊閉,或肢體強痙,舌紅苔黃,脈弦勁有力。
- 兼症:頭痛目赤,嘔吐涎沫,甚則偏癱失語,與中風相似,然發病前必有情志劇變史。
辨證要點
- 氣逆證:以胸悶脅痛、噯氣頻作為特徵,氣機壅滯為主,未至血溢。
- 血溢證:若見鼻衄、嘔血,或神昏伴肢體偏廢,為血隨氣逆,損及絡脈,病情較重。
治法與方藥
- 平肝降逆:首重鎮肝熄風,方用鎮肝熄風湯(懷牛膝、代赭石、龍骨、牡蠣等),或天麻鉤藤飲加減,潛陽降逆。
- 涼血止血:若兼見血溢,配合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,防其內閉。
- 開竅醒神:神昏者,可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,清心豁痰開竅。
與中風鑑別
- 真中風:多因內虛邪中,常伴外感六淫症狀,如惡寒發熱、脈浮等。
- 怒中:純由情志觸發,病前無外感徵兆,且發病急驟,與情緒波動直接相關。
怒中一證,體現中醫「七情致病」之特色,強調情志調攝為防治關鍵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。」故臨證需詳辨氣血之逆亂程度,分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