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胬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胬肉
胬肉,又稱「瘡胬」或「胬肉突出」,為中醫外科術語,指瘡瘍潰破後,患處高突於瘡口之異常增生肉芽組織。此症記載於《瘍科綱要》,屬瘡瘍癒合過程中的病理現象,多因氣血失調、毒邪未盡,或局部經絡瘀滯,致使肌肉組織過度生長,妨礙膿毒外泄,影響瘡口收斂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胬肉形成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餘毒未清:瘡瘍潰後,熱毒未盡,鬱於肌膚,氣血壅滯,促使局部組織增生。
- 氣血失和:正氣不足,營衛失調,氣血運行不暢,肌肉失於濡養,遂成異常胬肉。
- 局部刺激:瘡口處理不當,如過度摩擦或外敷藥物不適,誘發肉芽過度生長。
臨床表現
胬肉多見於慢性潰瘍或癰疽潰後期,特徵如下:
- 瘡面中央或邊緣突起淡紅或暗紅色肉芽,質地柔軟,觸之易出血。
- 胬肉阻塞瘡口,妨礙膿液排出,延遲癒合。
- 若兼濕熱,可伴滲液黏稠;若氣血虛弱,則胬肉色淡,生長緩慢。
治療方法
中醫外治胬肉,以「祛腐生新」為原則,常用以下方法:
- 丹藥腐蝕:選用含輕粉、白降丹等成分之丹藥,薄撒患處,以蝕去胬肉,促進正常組織再生。
- 烏梅炭外敷:取烏梅肉炒炭存性,研末後配伍冰片,共研細粉,敷於胬肉表面,具收斂蝕胬之效。
- 針灸療法:於瘡周選穴,如足三里、合谷等,以調和氣血,疏通經絡,輔助胬肉消退。
相關文獻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胬肉攀睛,乃血瘀氣滯,宜活血散瘀。」雖此處指眼疾胬肉,然機理與瘡瘍胬肉相通,均屬局部氣血瘀阻之證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有「蝕胬法」,強調去腐後需調養氣血,以利生肌收口。
胬肉為瘡瘍常見併發症,其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外治與內調並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