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長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長蟲

長蟲,又稱「蛔蟲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為中醫古籍中記載之寄生蟲病。其名源於蟲體形狀細長,故稱「長蟲」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飲食不潔、脾胃虛弱,致使蟲體寄居腸道,擾亂氣機,引發諸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長蟲病的形成與「濕熱蘊結」、「脾胃虛弱」密切相關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腐敗之物,或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,皆可為蟲體滋生提供條件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蟲類喜居濕熱環境,若人體正氣不足,蟲易乘虛而入,寄生腸道,耗傷氣血,阻滯中焦。

臨床表現
長蟲病患者常見臍周疼痛,時作時止,伴有食欲異常,或嗜食異物,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。嚴重者,蟲體糾集成團,可致腸道阻塞;若蟲體上行擾動,或竄入膽道,則引發脅腹劇痛、嘔吐涎沫等症。小兒患者易見夜寐不安、磨牙、流涎等徵象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中醫治長蟲,首重驅蟲,兼調脾胃。常用方劑如 烏梅丸 ,以酸苦辛甘並用,安蛔止痛;或 化蟲丸 ,專攻殺蟲消積。若脾胃虛弱者,佐以 六君子湯 健脾益氣;濕熱偏盛者,配伍 連朴飲 清熱化濕。
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載有「蛔厥」之證,描述蟲動致厥的病症,與長蟲相關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詳述小兒蟲積之治法,強調驅蟲與扶正並重。

長蟲一病,反映中醫對寄生蟲與人體關係的獨特認識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祛蟲,更重視調理內環境,以杜絕蟲患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