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胬肉板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胬肉板睛
病名,見於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,亦稱「胬肉攀睛」。此症屬中醫眼科疾患,特徵為眼球結膜(白睛)增生赤脈胬肉,漸次攀侵黑睛(角膜),形如蟬翼或筋膜,多發於目之內眥或外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胬肉板睛多因風熱外襲、心肺積熱,或過食辛辣炙煿,致三焦火熾,上攻於目;亦有因長期曝曬、塵煙刺激,或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所致。其病機關鍵為「血瘀絡阻」,氣血壅滯於目眥,結聚成胬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目眥赤脈微顯,患處微紅澀癢,胬肉薄而浮嫩,頭尖體闊,漸向黑睛伸展。
- 進展期:胬肉增厚充血,基底寬大,表面凹凸不平,可伴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。若侵及瞳神(瞳孔),則影響視力。
- 靜止期:胬肉色淡紅或灰白,頭平體薄,生長緩慢或停滯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壅盛:胬肉紅赤腫脹,發展迅速,兼見目澀刺痛、舌紅苔黃。
- 心肺實熱:胬肉肥厚,赤脈密布,伴口渴煩躁、便秘尿赤。
- 陰虛火旺:胬肉淡紅,時輕時重,兼見眼乾澀、五心煩熱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瀉火、涼血散瘀為主,輔以滋陰降火或疏風通絡。外治可配合點眼藥、針灸或手術(古稱「鈎割法」)。
文獻溯源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胬肉攀睛,或先赤爛多年,肝經為風熱所沖而成。」《審視瑤函》則強調「血滯於睥」為病本,治法需分虛實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翼狀胬肉」相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與內外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