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女勞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女勞疸
病名:女勞疸屬中醫「五疸」之一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黃疸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病多因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,導致腎虛兼瘀血內阻所致。其特徵為黃疸伴有腎虛及瘀血之象,與一般濕熱黃疸有別。
病因病機:
- 房勞傷腎:縱慾過度或勞倦內傷,損及腎陰腎陽,腎氣虧虛,氣化失司。
- 瘀血內阻:腎虛則氣血運行不暢,久病入絡,瘀滯於內,進一步影響肝膽疏泄,膽汁外溢肌膚。
- 虛熱內生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故見手足心熱、潮熱等症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額部色黑(「額上黑」為腎虛之候),身目發黃但色澤晦暗。
- 兼症:微汗出,手足心熱,傍晚時分症狀加重(「薄暮即發」),膀胱拘急,小便自利(與濕熱黃疸之小便不利不同)。
- 舌脈: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沉細或澀。
治法與方藥:
- 補腎消瘀:以滋腎填精、活血化瘀為主。
- 減黃丹(《辨證錄》):適用於腎虛瘀黃,方含熟地、山茱萸等補腎,配合丹皮、赤芍活血。
- 小菟絲子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溫補腎陽,兼化濕濁,適用於腎陽不足者。
- 硝石礬石散(《金匱要略》):硝石化瘀,礬石燥濕,專治女勞疸兼瘀血者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陰虛火旺,加知母、黃柏清虛熱。
- 瘀血重者,酌加桃仁、紅花。
鑒別要點:
女勞疸需與「穀疸」「酒疸」等濕熱型黃疸區分。後者多因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脾胃,症見小便不利、身黃鮮明;而女勞疸以腎虛瘀血為本,小便自利、額黑為特徵。
古籍補充: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女勞疸之黃,乃腎虛而熱淫於外,與脾濕之黃不同。」強調其病位在腎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