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女人腹中十二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女人腹中十二疾

「女人腹中十二疾」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婦科病證總稱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卷四,系統歸納十二種與女性腹部相關之病理表現。此分類反映中醫對婦科疾病之整體觀,強調經、帶、胎、產等生理功能失調與腹部症狀之關聯性。以下依古籍記載分述十二疾,並輔以中醫理論闡釋其病機:

十二疾分述

  1. 經水不時
    指月經周期紊亂,或先期而至,或延期不行。中醫認為多因肝鬱氣滯、脾虛失統或腎精不足,導致沖任二脈調節失常。
  2. 經來清水
    經血色淡質稀如水,多屬氣血兩虛或脾腎陽虛,水穀精微不得化生為血,反下為清冷之液。
  3. 經水不通
    即閉經,可分虛實兩端:虛者多因精血虧耗,沖任空虛;實者常見寒凝血瘀或痰濕阻滯胞宮。
  4. 不周時
    月經周期不規律,時長時短,多與肝疏泄失常或腎氣不固相關,反映陰陽消長失其常度。
  5. 生不乳
    產後乳汁不下或稀少,責之氣血虛弱不能化乳,或肝氣鬱結致經絡壅滯。
  6. 絕無子
    不孕症,中醫強調「種子必先調經」,多因沖任損傷、胞宮寒凝或痰瘀互結,致兩精不能相搏。
  7. 陰陽減少
    泛指性機能衰退,如性慾低下、陰道乾澀,多因天癸竭、腎精虧虛或陰陽俱損所致。
  8. 腹苦痛如刺
    腹部刺痛固定不移,屬血瘀典型表現,常見於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)或寒客胞脈。
  9. 陰中寒
    自覺陰部寒冷,甚至牽引少腹,多因下元虛寒、陽氣不達,或寒濕直中厥陰經。
  10. 子門相引痛
    子門(即子宮頸)牽掣疼痛,常與帶脈失約、肝經濕熱下注或寒凝經絡有關。
  11. 經來凍如葵汁狀
    經血暗褐黏稠如凍,多屬寒凝血瘀或濕熱蘊結,血行不暢而濁液雜下。
  12. 腰急痛
    腰部拘急疼痛,婦科病中多與腎虛督脈失養,或瘀血阻滯帶脈相關,所謂「腰為腎之府」。

中醫病機探微

此十二疾雖症狀各異,然其病機核心不離「沖任損傷」與「氣血失和」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女子以血為主,血氣宜行,其神自清。」沖任二脈起於胞中,主司女子經孕,若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或飲食勞倦,皆可導致氣血乖逆,進一步影響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,表現為上述諸症。

如「經水不通」與「腹苦痛如刺」多屬實證,常見於《醫林改錯》所云「血瘀致百病」;而「經來清水」「絕無子」則多虛證,應合參《傅青主女科》補養之法。至若「陰中寒」「腰急痛」,又當辨其屬陽虛內寒或外寒直中,治法迥異。

此十二疾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與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維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察其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